首页/ 党群工作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 正文

我院三甲评审全员应知应会手册 (五)

来源:延安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3-04-18 09:11 浏览次数:

第十一章疾控科

1、何谓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

征、感染后免疫。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哪几点?

答: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4、目前,法定传染病分为几类几种?

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40甲类2种乙类共27种、丙类11 种

5、甲类传染病包括哪些?上报时限为几小时?

答: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2小时内上报。

6、乙类、丙类传染病上报时限分别为几小时?

答:乙类、丙类传染病均在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

7、新冠病毒感染何时执行“乙类乙管”?

答:2023年1月8日。

8、何谓传染病防治法?

答: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9、制订《传染病防治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订本法。

10、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预防为主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是传染病管理的主要原则。

11、何谓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答: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12、何谓病原携带者?

答: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3、何谓流行病学调查?

答:指对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保健对策。

14、何谓疫点?

答: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

15、何谓疫区?

答: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或者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16、何谓病媒生物?

答: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者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如蚊、蝇、蚤类等。

17、何谓医源性感染?

答: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18、何谓菌种、毒种?

答:指可能引起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发生的细菌菌种、病毒毒种。

19、何谓传染病暴发?

答: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

20、何谓传染病流行?

答: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21、何谓传染病监测?

答:指对人群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长期观察。

22、何谓人畜共患传染病?

答: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

23、何谓自然疫源地?

答:指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4、何谓卫生处理?

答:指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措施以及隔离、留验、就地检验等医学措施。

26、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应承担的义务?

答: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27、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答:(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9、甲类传染病病人尸体的处理?

答: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30、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制的有几种?

答: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制的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人、脊髓灰质炎。

31、《传染病防治法》对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传染病时限如何规定的?

答: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病人、脊髓灰质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或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1、传染病相关资料应如何保存?

答: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均3年。

33、什么是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4、相关传染病分类与分型?

答:(1)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2)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3)梅毒分一期、二期、三期、胎转、隐性五类;

(4)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5)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6)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5、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时应如何处理?

答:(1)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

(2)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做好疫情登记并注明诊断依据、报告日期和报告人。

(3)在规定地点内做好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改变人们生活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3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具备的条件?

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37、肺结核的诊断标准?

答:1)痰结核菌检查阳性(包括涂片或培养);

2)痰结核菌阴性,胸部x线检查有典型的活动性结核病变表现;

3)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

4)疑似肺结核病者,经临床x线、随访、观察后,可排除其他肺部病变;

5)临床上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胸腔积液,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 。

3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二、确诊病例:

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 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 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3、4、5项之一。

39、急性菌痢的诊断标准?

(1)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2)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 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室诊断:具备1、3项。

40、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答:临床诊断:大便检查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原感染引起的腹泻病人,每日3次或3次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食欲不振、呕吐或不呕吐,可伴有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症。

实验确诊:从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到其他肠道致病菌或致病寄生虫或检出肠道致腹泻病毒、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1、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答:(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4)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答:(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如:鼠疫、霍乱、流感等,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2)公共卫生属性: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针对的是不特定社会群体而不是特定的人。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2)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

(4)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44、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时限?

答: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

45、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几级?

答: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46、医疗机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哪些情形时,应追究责任?

答:(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47、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是哪天?

答:每年的3月24日。

48、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是哪天?

答: 每年的12月1日。

49、肠道病监测时间?

答: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为肠道传染病重点监测时间。

50、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答: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瘌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污、手足口病等。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传染病的流行。

52、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

答: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53、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

答:(1)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人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2)食物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4)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槭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54、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症有哪些?

答:(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很大,多见于夏、秋季。传播范围以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

(2)伤寒:是由份寒杆菌引起的。患者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按着就发高烧,约二周左右才逐渐退烧。发病的第二周,病人身上还会出现一些淡红色疹子,脾脏会肿大。病重者还可能有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说胡话等症状,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3)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惊厥、昏迷、休克。全年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见。

(4)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如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

(5)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半岁至5岁的小孩容易得病,症状多为发病很急,突然发烧,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烧三、四天后自动退烧,但过一至五天又发烧,第二次发烧两、三天后可能发生腿或胳臂不能动的现象,完全瘫软无力,所以叫"小儿麻痹症"。

(6)细菌性食物中毒: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称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暴发、易集体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污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7)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G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55、肠道传染病易感人群?

答:人群普遍易感。

56、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答: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具体措施如下:⑴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⑵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⑶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⑷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⑸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注意鲜嫩无虫眼,留意是否使用了农药,摘去黄叶后应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3次,然后再烹调。

⑹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⑺最好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

⑻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⑼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⑽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进行食源性疾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