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各机关、部队积极开展生产运动,一大批手握枪杆子、笔杆子的文臣武将,拿起了老镢头,开荒种地,发展生产。生活虽然艰苦,劳动异常繁重。但是,大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始终保持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所到之处,欢声笑语,幽默调侃,其乐无穷。
补衣服
1941年,359旅的指战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进了荆棘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初到此地,由于经济困难,一年两套的军装发不了了,战士们只好把旧衣服缝缝补补后继续穿上。可他们整天开荒挖地,长年在荆棘丛生、无人过往的丛林中穿梭往来,树枝、梢林很容易把衣裳刮破、划烂,破了就要赶快补上,不然就会越刮越大。正如同志们说:“今天破了个眼,明天大过碗。”要打补丁,连巴掌大的布都没有,怎么办呢?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长裤脚剪下来补短裤。可是,不管怎么补,屁股上补的那两块布,不要多久,又被磨烂了。这样就只好把短裤再改成裤衩。没多久裤衩又坏了,怎么办呢?班有位李胡子,他是班里的一位“老”同志,30多岁,经验多,肯动脑子,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万事通”。有一次他坐在地上看着裤衩琢磨。大家知道他又在想什么新主意,有人走过去问他:“李胡子,你又研究什么?”他下颌边长着一撮黑胡子,一说话就喜欢摸摸胡子,听大家一问,兴奋地站起来说:“班长,把裤衩拆了,将成块的留着将来补衣服;将成条的用来打草鞋;将零碎的烂布集中起来,糊成布壳纳鞋底用,一寸布也不让浪费!班长,你说怎么样?”“好呀,你想得真周到。”大家听了都连声赞同,立即将几条破烂的裤衩整合起来,补出几件破旧的补丁衣服。由于补丁新、旧、深、浅不一,有些战士在缝补时,不注意颜色调配,不管新、旧、深、浅能补住窟窿就行,结果把单色的军装补成了“花衣衫”。
就是这样的衣服大家也十分珍惜,生怕再破了,没有补丁,穿不出去。所以,每当战士们上山,开始劳动时,就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放在一边,光着膀子开荒生产。战士们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怕雨打日晒的“皮衣”大军。
春夏交替而至,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一年一套的衣服也迟迟不能下发了,战士们就将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变成夹衣穿。夏季来了,把夹衣的里层拆下来当单衣穿。一件衣服在同志们的珍惜、爱护和缝补下,能穿好几年。战士们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是破旧了些,可战士们的思想更坚定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更多了,欢声笑语也多了。
打草鞋
战士们开荒生产在南泥湾的深山里,周围几十里都没有人烟,看到的只有野草、野猪、豹子和成堆的蚊子。那时,部队只有部分实物供应,每年发一双鞋子。战士们整天水里泡、泥里踩,一双鞋穿不了多久就坏了。鞋子不够穿,战士们就打赤脚。遍地长的都是狼牙刺,稍不留神,就会把脚扎伤刺破,怎样解决穿鞋问题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天,劳动的时候,李胡子指着地上长出的沙参对班长说:“班长,这玩意儿是药材。地方合作社可能会收购。”班长灵机一动说:“哎!我们利用劳动休息时间多采点回去,要司务长捎到地方合作社卖了。再买回麻来打草鞋不行吗?”李胡子摸着胡子高兴地说:“班长,你和我的想法一样,这是个好办法。”
打草鞋
就这样,班里战士花十多天时间,挖了十多斤沙参,换来了好几斤麻,趁下雨天,战士们就分别在窑洞里打起草鞋来。班里有一个大学生,因为他是广东人,大家都称呼他为“广佬”。他对工作、学习都很积极,干什么都不愿落后,可是他没有打过草鞋。别人最快的2个多小时打一双,他却打了一上午还没成功。不知谁发现了他打的草鞋,就高声喊叫起来:“喂!你们来看,他打的是啥鞋噢。”大伙一听,都围拢去看。嗬!真不假,是一只四方形鞋。李胡子又摸着那撮黑胡子,开玩笑地说:“哼!你这双鞋呀!给牛穿还比较适合。”他这一说不要紧,笑得大家眼泪都出来了,七言八语闹得“广佬”不好意思。他红着脸说:“没关系,不行再打。”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当天下午他就把草鞋打成了。
吃野菜
刚到南泥湾时,粮食不够吃,为了维持生活,每天一顿干饭,两顿稀饭。这对于每天强劳力来说,根本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战士想了多种办法。首先是用野菜来补充。主要的是水芹菜、地皮菜和苦菜。下雨天就去找地皮菜,晴天没有地皮菜,就上山采集苦菜和水芹菜。为了能寻找更多的野菜,补充粮食的不足,战士们还走访当地老乡,老乡给他们介绍了黄蒿牙、甜莒、榆钱、蘑菇、木耳等可以充饥的野菜。战士们不怕劳苦,爬山下沟,到处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辨别野菜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有的战士可以辦认十几种野菜,经过大师傅的巧手烹任,凉拌野菜、苞谷面拌野菜、蒸野菜。虽然难以下咽,为了充饥,战士们也都满心欢喜地“一扫而空”。
有些战士们想打牙祭就到河里去捉几条小鱼、抓几只青蛙,上山抓几只麻雀烤着吃、煮着吃。每到这时候,大家都分享着这种“山珍海味”带来的快乐和战士们亲如一家的感情,也乐在其中。
一次,炊事员老宋从山里捡回5颗圆圆的小蛋,他想可能是野鸡蛋,只要孵出小鸡,就可以养成鸡下蛋,给战士们改善伙食。他把小蛋安置在被窝里,一天看几遍,等待鸡雏的“诞生”。一天晚上,老宋突然感到脚下什么东西,冷冰冰地蠕动,他以为是小鸡孵出来了,赶紧让大家掌灯,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小蛇在被子里乱窜,他赶忙扒开被脚,见5个蛋壳都破了,一条条小蛇正从蛋壳中向外爬。大家一下恍然大悟,笑得前仰后翻,副班长给老宋做了个鬼脸,笑着编出一段快板“老宋今年五十一,硬把小蛇当野鸡,长虫若能下鸡蛋,气死天下老母鸡。”说得老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因为粮食奇缺,为了细水长流,每顿饭总是节约着做,太稀了就多加点野菜。一旦出现饭菜不够时,同志们都在互相谦让。李如炎同志(牺牲在黑山)身体壮,饭量大,但到吃饭时,他总是让同志们先吃。有一次,稀饭不多,他喝了一碗就不喝了。别人见他这样,也都放下碗不吃了,本来稀饭还差一些,却剩下了半盆,让谁吃谁也不吃。这个说:“要我多挖地我干,要我多吃饭我不干。”那个说:“我们吃饱了,剩下的分给身体弱的同志吧。”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像这样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
挖窑洞
1944年2月,刺骨的寒风嗖嗖地刮,战士们为了寻找更多的荒地,只好向深山进军。队长带领他们来到了老虎沟,这地方全是连绵起伏的荒山,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脚踩上去,沙沙直响。拨开树枝,钻进了深沟,队长停住了脚步,他四周望了望说:“这儿行,就住在这儿吧。”接着他就分配地区:“1班在这儿,2班在那儿,3班……”不知谁开玩笑地说:这儿哪有房子?”李胡子俏皮地回答说:“别着急呀,过几天这儿就会有的。”大家放下行李,拿着锹镐,按划分的地区开始挖起窑洞来。挖窑洞是技术活,为了使窑洞挖得端正合格,大家用草绳子绑个石头做洞的垂直线,解决了没有圆规的困难。左涛同志说:“别看这办法土,却是一种最简便的经纬义器。”土质很硬,就得用镐一点一点地刨。十多天的时间,每班一个3米宽、3.3米高、7米多深的窑洞就挖成了。天寒地冻,没有火不行。窑洞要烧火,必须安装个烟囱。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安烟囱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窑洞上面还有3丈多厚的土,大家一时想不出个好办法,最后还是李胡子有智慧,他提出用梭镖来捅。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全班轮流干,捅到3米深的时候,梭镖不够长,下面又接根棍,洞越掏越深,下面的棍也就越接越长,整整捅了两天,3丈多深的烟囪才透亮了,战士们很快将烟囱与锅灶连接起来,又砌了一个土炕。虽然是土窑洞,烧点热炕,却住得很舒服。当战士们紧张劳动一天,躺在窑洞里时,总有人说:“我们今天住窑洞,是为了下一代住楼房。”美好的愿景,使大家都会意地露出笑容。
挖窑洞
艰难困苦的延安时期,让人们接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徳才兼备、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官兵一致、共克时艰,让南泥湾这块无人问津的“处女地”终于在他们手中焕发了生机,不仅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还培育了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更加需要。
来源:延安书局阅读空间(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