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胃镜报告上写着萎缩性胃炎,肠化,是不是很严重?会不会得胃癌?我这几天都愁得吃不下饭。”
“先别慌,萎缩性胃炎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近年来,许多人接受胃镜检查后报告中提到“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这让人感到焦虑和紧张,认为这是“癌前病变”,并认为不治疗或拖延治疗就会导致消化道癌变。然而,这一观点并非绝对正确。
萎缩性胃炎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其发展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下面,由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医师和大家聊聊萎缩性胃炎,一起守护肠胃健康!
01.萎缩性胃炎,胃真的缩小了?
萎缩性胃炎,可不是胃变小了,而是胃黏膜变薄,上面的腺体减少甚至消失。就是胃黏膜固有腺体,像泌酸腺、黏液腺变少或部分没了,胃小凹也变浅。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萎缩。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肠化的出现和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慢性黏膜炎症,胃固有腺体逐渐变小,并可能完全消失,后续重新生长出来的腺体细胞就有可能被肠型上皮替代,就像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杂草。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一方面是自然老化,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衰退就可能出现;另一方面是病理因素,像不良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HP)感染、遗传、自身免疫问题、药物刺激、胆汁反流等,都可能导致。
02.是不是所有的萎缩和肠化都可能癌变?
胃黏膜癌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的漫长过程。只要在异型增生阶段前及时干预,阻止萎缩肠化发展,就不用太担心。积极治疗,能逆转最好;实在不行,维持现状也算是成功“刹车”。
实际上,轻度萎缩癌变率很低,10年癌变率低于1%,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去除病因,基本就没癌变风险。真正的癌前病变是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到了这个阶段,胃癌风险才会大幅上升,必须严密监控。有一项近十万例的胃癌流行病学研究,随访近十年发现:萎缩性胃炎平均每年癌变率0.1%,肠化是0.25%,轻中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0.6%,重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高达6%,可见胃癌风险是随着病变一步步升高的。
03.得了萎缩性胃炎怎么办?
1.及时针对病因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Hp)可是胃炎的“导火索”、胃癌的“帮凶”。Hp感染的人,胃癌发病率是没感染人的3—6倍,杀灭它能有效防癌,在胃癌高发区,根除Hp可以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
(2)抑酸或抗酸治疗:适合胃黏膜糜烂,总反酸、胃灼热、上腹饥饿痛的患者。
(3)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糜烂或者症状明显的人,用它能给胃黏膜加层“保护膜”。
(4)动力促进药:早饱、上腹饱胀、胆汁反流的患者,吃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症状。
(5)其他药物:消化酶分泌不足,总是腹胀的人,可以补充消化酶制剂,帮助消化。
2.定期复查不可少
(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每1—2年做一次内镜和病理随访,时刻关注胃部变化。
(2)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每年随访一次,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
(3)轻度异型增生(活检非取自癌旁):每6个月随访一次,谨慎对待,防患未然。
(4)重度异型增生:必须马上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必要时手术或者内镜下局部治疗,不能耽误。
3.萎缩性胃炎的日常饮食调养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每天吃4—6餐,每餐别吃太多,六七成饱就行。规律进食,千万别暴饮暴食。
(2)禁食刺激性食物:酸、辣、甜的食物,还有咖啡、浓茶、烈酒、浓肉汤,都得少吃,它们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不利于胃黏膜修复。像地瓜、土豆、过甜点心、糖醋食品、大量冷饮、冷拌菜、腊肉、火腿、香肠、蚌肉,以及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都要忌口。
(3)选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牛奶、鸡蛋、豆浆、鱼、瘦肉等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烹饪时把食物做得细软,减少对胃肠刺激,同时保证足够的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像面片、面条、粥、小馄饨、豆浆、豆腐、乳类、蛋类、肉类、菜叶等,都是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食物。
(4)讲究烹饪方法:蒸、煮、氽、软烧、烩、焖这些烹饪方式最好,千万别用油煎、炸、爆炒、烟熏、腌腊、醋熘、冷拌等方法,不然食物不好消化,在胃里停留时间长,会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