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该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粪便、灰尘中,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中繁殖并释放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毒素通过血液和神经通路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肌肉强直性痉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感染风险与常见场景
1.高危伤口
深而窄的伤口(如钉子刺伤、木屑扎伤)、被泥土/粪便污染的伤口、烧伤、动物咬伤、碾压伤等。
非外伤性感染: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中耳炎等,因肠道内可能携带破伤风梭菌。
2.缺氧环境
伤口闭合(如包扎过紧)、坏死组织残留、需氧菌混合感染(消耗氧气)等,均会促进破伤风梭菌繁殖。
临床症状
1.潜伏期:一般是7到8天,但也有短至24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的情况。通常潜伏期越短,病情就越严重。
2.前驱症状:乏力、头晕、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或酸痛。
3.典型症状:
肌肉强直与痉挛:首发于咀嚼肌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逐步累及颈、背、腹肌(角弓反张)、膈肌(呼吸困难)。
自主神经症状: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大汗、发热等,严重者出现窒息或心脏骤停。
预防措施
1.主动免疫(疫苗)
儿童:按计划接种百白破疫苗(DTP) 及白破疫苗(DT),全程免疫后可维持5-10年保护。
成人:每10年接种一次破伤风类毒素加强针(如TTCV)。
2.被动免疫(受伤后应急)
破伤风抗毒素(TAT):需皮试,保护期短(约10天),过敏风险高。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无需皮试,保护期约28天,适用于孕妇及过敏者。
3.伤口处理
清洁消毒:用流动水、双氧水或碘伏冲洗,避免泥土、灰尘等污染伤口。
及时就医:深部伤口需彻底清创,必要时注射免疫制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可安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母体抗体可通过胎盘保护新生儿。
儿童:完成全程免疫者5年内无需额外注射;若伤口污染严重,需评估加强免疫。
中老年人:减少高风险动作,注重护具使用和伤口防护。
常见误区
1.“超过24小时打针无效”:其实破伤风针在受伤后2周内注射都有效,只是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2.“小伤口不用处理”:即便只是轻微刺伤,如果伤口符合缺氧条件,依然有可能感染破伤风。
3.“只有铁锈会致破伤风”:铁锈本身并不会导致破伤风,关键在于伤口的污染程度以及是否处于缺氧环境。
破伤风的致死率高达20% - 50%,但只要通过疫苗接种和科学的伤口管理,就能有效预防。一旦出现肌肉强直或痉挛等症状,须立刻就医,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