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听到“跑步”这个词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健康、活力、减肥的画面,但与此同时,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也让人们对跑步望而却步——“跑步会伤膝盖”。不少人担心,长时间跑步会导致膝关节磨损,甚至诱发骨关节炎。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跑步真的会增加膝关节炎风险吗?
1.科学研究怎么说?
近年来,科研人员针对跑步与膝关节炎(也就是骨关节炎,简称OA)的关联,展开了大量研究。2017年,《美国骨科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大规模研究成果,数据清晰表明,普通跑步者患上膝关节炎的概率,要低于久坐不动的人群。还有2013年《骨关节研究》中一项涉及近7万人的研究显示,非专业马拉松跑者的膝关节炎发生率,也低于一般人群。
2.适量跑步可增强膝关节健康
促进软骨代谢:软骨不像肌肉那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而是依靠关节液提供营养。跑步时,膝关节承受一定冲击力,会促进关节液流动,使软骨得到更好的滋养和修复。
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跑步可以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群,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受伤风险。
控制体重,降低关节压力:肥胖是骨关节炎的重要风险因素,而跑步有助于控制体重,从而减少膝关节的负担。
二、哪些情况下跑步可能对膝盖有害?
1.跑步姿势不正确
步幅过大:步幅一旦过大,脚落地时膝盖受到的冲击力就会增大,损伤风险也就大大提高。
脚跟先着地:很多初学者习惯用脚后跟着地,容易让冲击力直达膝关节,而正确的方式是用前脚掌或全脚掌缓冲落地。
膝盖内扣:跑步时若膝盖向内倾斜,也就是出现膝内扣的情况,髌骨关节压力会增大,时间长了就会引发疼痛。
2.运动量过大,休息不足
跑步虽然有益,但如果训练量过大,又没有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关节和肌肉的疲劳就会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劳损。比如马拉松训练量过大的人群,就可能因过度使用膝关节,增加患骨关节炎的风险。所以,保持适当的跑步频率(每周3-5次),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再搭配交叉训练(像骑行、游泳等),是保持膝盖健康的关键。
3.运动鞋选择不当
不合适的跑鞋会给关节带来额外压力。比如鞋底过硬或过软,缓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支撑性不够,足部受力不均匀,会影响膝盖的稳定性;跑鞋穿久了,缓冲性能下降,一般建议每跑500-800公里就更换一次。
4.体重过高,未进行力量训练
如果本身超重,而跑步前没有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膝盖可能会受到较大压力。因此,对于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可以先选择快走、骑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配合力量训练(如深蹲、箭步蹲),再逐步过渡到跑步。
三、如何科学跑步,保护膝关节?
1.采用正确的跑步姿势
步幅适中,避免大跨步;保持脚掌自然落地,建议全脚掌或前脚掌落地;抬头挺胸,避免身体前倾过度。
2.逐步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高强度跑步
跑步新手或久未运动者,应遵循10%原则:每周的跑量增加不超过10%,逐步适应运动强度。
3.选择合适的运动鞋
选择避震性好、支撑力强的跑鞋,定期更换跑鞋,避免鞋底磨损影响缓冲效果。
4.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训练
可以进行以下练习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深蹲(Squat):锻炼股四头肌,增强膝盖稳定性;箭步蹲(Lunges):训练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臀桥(Glute Bridge):强化臀部和核心,减少膝盖负担。
跑步伤膝盖是个误区!关键在于科学运动
综合来看,跑步本身并不会直接伤害膝盖,甚至可以促进关节健康,但前提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训练量、选择合适的装备,并加强膝关节的保护训练。所以,不要让“跑步伤膝盖”这样的谣言阻碍你迈向健康的步伐。科学跑步,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让膝盖越跑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