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每天雷打不动给娃热牛奶,晚上九点就催着上床睡觉,结果每次家长群聊身高,我家娃还是妥妥的‘后排选手’,这到底是为啥啊?”
一打开家长群,类似的吐槽总能瞬间刷屏——有人晒出娃空了的牛奶箱,委屈“这都能堆成小山了”;有人吐槽“半夜起来盖被子都怕吵醒娃,睡眠时长绝对达标”;还有人翻出体检报告叹气,“明明各项指标没毛病,咋身高就卡在及格线不动弹?”各种奇思妙想的猜测冒出来,最后没人能给出答案,只留下一群家长对着屏幕无奈摇头:“养个娃咋连身高都这么难搞!”
看看下面这个调查问卷,家长朋友们能答出多少?
其实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的身高就像“藏了密码的储蓄罐”——遗传是“初始本金”,但后天的“存取操作”才真能决定最终能“存下”多少。比如你家娃有没有在晚上9点半前入睡?生长激素在深睡眠时分泌最旺盛,错过这个“黄金时段”,就像错过了利息最高的存款时间。
再考考大家:你觉得孩子每天喝多少奶最合适?
A. 一杯(200ml) B. 两杯(400ml) C. 越多越好?
答案其实是B!过量喝奶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吸收,反而可能拖慢成长节奏,这可是很多家长踩过的坑哦!
一、什么是身材矮小?
二、孩子矮是不是跟营养有关系?是不是吃好了就能长高?
各位家长是不是一看到娃比同龄人矮半头,第一反应就念叨 “肯定是营养没跟上”?其实咱们早过了“吃不饱饭”的年代啦,现在娃的零食、正餐花样比咱们小时候丰富多了,真没几个是因为“饿肚子”才长不高的!
反而很多家长不知道——娃个子小、食欲差,常常是“先有矮小,再有胃口不好”!你想啊,要是娃生长速度慢,身体需要的能量少,自然就不爱吃饭;就像咱们大人不干活不运动,也不会觉得饿一个道理。为啥好多娃一到青春期突然饭量大涨?还不是因为身体进入 “猛长期”,需要的营养变多了,肚子才会 “咕咕叫着要饭吃” 嘛!
还有个反常识的小知识:轻度营养不良顶多让娃变瘦,长期严重缺营养才会影响身高。甚至有时候,让娃偶尔“饿一饿”(比如两餐间不追着喂零食),反而能激发生长激素分泌!就像 “饿虎下山” 比吃饱的老虎更有劲儿,轻度饥饿会悄悄唤醒身体里的“成长动力”,帮娃把长高潜力发挥出来~
三、如果发现孩子个子矮,需不需要做检查?
4-12岁的儿童每年增长少于5厘米,便应及时前往医院专科门诊(如儿童内分泌或者可以看矮小症的儿科)咨询,以便进一步评估。
引起矮小的原因很多,要治疗必须查清病因,才能做出正确诊断。要查清病因首先要通过病史调查、体格和化验检查,根据详细的资料和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引起儿童矮小的原因,最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四、关于孩子的生长空间如何衡量?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长个体”,身高表只是参考而非“及格线”。儿科医生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与其盯着表格焦虑不如多关注娃的饮食均衡、运动习惯和情绪状态,耐心陪伴、科学养护,相信娃总能在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里,悄悄长出惊喜!
科室介绍
儿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的综合科室。儿科目前设有两个病区,5楼普通儿科病区和3楼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40人,其中北医三院驻延专家家1名,延安市名老中医3名,高级职称以上7人,硕士研究生5名,临床中医大夫4名,小儿推拿师3名,护理人员22名。分担儿科病房及新生儿病房住院部、儿科门诊、小儿推拿、儿童保健门诊工作。
儿内科涉及的各系统疾病:呼吸、消化、循环、神经、泌尿、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儿童危急重症的抢救。各种新生儿疾病;新生儿脓毒性体克、早发及晚发败血症、危重早产儿,自发性气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合征、肺出血、社区获游性重症肺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坏死性小断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儿童保键门诊包括42天婴儿复查,早产儿、高危儿专案管理期随访以及各月龄儿童体检。
联系电话:218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