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我脚扭了!该冰敷还是热敷啊?”骨科门诊里,类似的提问每天都在上演。冰敷和热敷就像家里的“急救双子星”,都能缓解疼痛,但用错了不仅没用,还可能让伤情“雪上加霜”。要记住急性损伤(突发扭伤、撞伤)找冰敷,慢性劳损(老腰腿疼、反复不适)找热敷。下面,骨科医生就来详细教大家正确使用“冷热”急救!
一、急性伤“喊停”靠冰敷:48-72小时是关键
突然摔一跤、崴了脚,疼得直咧嘴?别揉别按,赶紧找冰!急性损伤时,血管会“破口”渗液,冰敷就是给伤口“踩刹车”。
1.它能做什么?
先“麻”住疼痛神经,让你没那么疼;再收缩血管,减少肿胀和渗出;最后降低组织代谢,从源头减少发炎,避免红肿热痛找上门。
2.怎么敷才对?
时间要掐准:受伤后48-72小时内用,肿得厉害就1-2小时敷一次,不严重就2-3小时一次,每次15-20分钟。千万别贪久,不然血管会“反弹扩张”,肿得更厉害。
位置选得准:哪儿最疼、最肿、最烫,就敷哪儿,精准“打击”。
冰袋DIY更划算:1份冰+2份水装进密封袋,只装半袋(留空让冰袋能贴合身体),比买的冰袋更服帖。
这些坑别踩:冰袋别直接贴皮肤(裹层毛巾防冻伤);伤口没愈合别让冰水渗进去;老人、孕妇、怕冷体质,还有经期女性,尽量别用。
二、慢性疼“舒缓”,48小时后找热敷
老腰时不时发酸、膝盖蹲起时发僵?这是慢性劳损在“报警”,该让热敷来“松一松”了。但要注意:急性伤刚发生时别用,不然会让渗液更多,肿得更凶!
1.它能做什么?
让肌肉变“软”,缓解紧绷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把“淤堵”的代谢废物带走;暖乎乎的还能放松情绪,连带着疼都轻了。
2.怎么敷才舒服?
时间别太早:急性伤要等48小时后(出血停了)再用;慢性劳损随时能用,每次敷30分钟左右,温度控制在40-50℃(手摸着暖不烫),每天2-3次。
湿敷比干敷更给力:用热毛巾敷(记得拧干,别滴水)比暖水袋效果好,热量能渗到更深的肌肉里,就是要记得中途换几次,保持温度。
这些情况别碰:皮肤有伤口没长好、对热过敏、有心脏病或肿瘤的人,别热敷;肚子突然剧痛(可能是急腹症)、内脏出血,也千万别敷!
三、别让“冷热”反成“伤害”
遇到慢性损伤突发加重的情况,像老腰突然闪了,需优先按急性损伤的方式急救,用冰敷先稳住症状;而急性损伤度过初期(一般48-72小时后),当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就可以换成热敷,助力身体恢复;要是拿不准该用冰敷还是热敷,千万别盲目尝试,建议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毕竟只有对症处理,才能更好地缓解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