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嘶!不小心被溅出来的热油烫到了,赶紧涂点牙膏降温!”
“可别用牙膏!烫伤涂牙膏会堵毛孔,还可能感染,得用冷水冲才对!”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做饭时被热油烫伤是常见的意外。热油温度高(通常超过100℃),烫伤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加重损伤、增加感染风险,甚至留下疤痕。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创伤中心带您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减少伤害。
一、油烫伤的特点与损伤程度
热油烫伤属于热力烫伤,高温会快速损伤皮肤组织,导致细胞坏死。根据烫伤深度,可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症状与恢复情况差异明显:
1.Ⅰ度烫伤:
仅损伤皮肤表皮层,是最轻微的烫伤类型。表现为烫伤部位皮肤发红、轻微肿胀,伴有明显的灼热疼痛感,但无水疱。一般无需特殊用药,3-7天可自行愈合,愈合后不会留下疤痕,也不会有色素沉着。
2.浅Ⅱ度烫伤:
损伤范围累及表皮层和真皮浅层。烫伤后局部会迅速出现红肿,且伴随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内充满清亮透明的液体,触碰或活动时疼痛剧烈。若能妥善护理、避免感染,1-2周即可愈合,愈合后可能会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通常数月后会逐渐消退。
3.深Ⅱ度及以上烫伤:
损伤深度达到真皮深层,严重时甚至会累及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烫伤部位皮肤颜色可呈苍白、灰白或焦黑色,由于神经末梢受损,疼痛感反而会比浅Ⅱ度烫伤减轻,但损伤更为严重。愈合时间较长,通常需要3-4周甚至更久,且易留下增生性疤痕,部分严重情况还需要通过植皮等手术方式治疗。
二、烫伤后的紧急处理(“冲-脱-泡-盖-送”原则)
烫伤发生后,黄金处理时间是受伤后的15-30分钟内,需严格遵循“冲-脱-泡-盖-送”五步原则,减轻热力对皮肤的持续损伤:
冲(Cooling)
立即脱离热源后,用流动的冷水(15-20℃为宜,不可用冰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15-30分钟。冷水能快速带走热量,减轻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损伤,同时缓解疼痛。注意:水流要温和,避免直冲破溃的皮肤;若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可先冲湿衣物再小心脱去,或用剪刀剪开(避免撕扯)。
脱(Removing)
在冷水冲洗的同时,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不要强行剥离,可保留粘连部分,用干净纱布覆盖后就医,防止二次损伤。
泡(Soaking)
对于疼痛明显的小面积烫伤(如手指、手背),可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体温过低),进一步缓解疼痛。但大面积烫伤或伤口破溃时不建议浸泡,以免感染。
盖(Covering)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布类轻轻覆盖烫伤部位,保护伤口免受污染。不要使用毛巾(可能掉毛)、卫生纸(易破损)等,更不能涂抹牙膏、酱油、酒精等民间偏方——这些物质可能刺激伤口、引发感染,还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送(Sending)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往医院:烫伤面积较大(成人超过手掌大小,儿童超过5个手指并拢面积);烫伤部位在面部、眼睛、口腔、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烫伤深度较深(皮肤苍白、焦黑或破溃严重);烫伤后出现发热、伤口化脓等感染迹象。
三、常见误区需避开
在油烫伤处理过程中,很多人会因缺乏科学认知陷入误区,反而加重损伤,以下这些常见误区需注意:
误区一:涂抹刺激性物质。
牙膏、酱油、紫药水、风油精等是处理烫伤时的常见“误区用品”。牙膏中的摩擦剂和化学成分会刺激破损皮肤,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正常呼吸;酱油颜色深,会掩盖伤口真实情况,且未经过无菌处理,易滋生细菌;紫药水虽有一定消毒作用,但会使伤口结痂过快,影响渗出液排出,可能导致痂下感染。正确做法是:除医生开具的烫伤专用药膏外,伤口未愈合前不涂抹任何非医用物质。
误区二:刺破水疱。
很多人认为水疱会影响恢复,习惯用针或剪刀自行刺破,这种做法易引发感染。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水疱,皮肤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水疱内的液体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若水疱直径较大(超过1厘米)或位于关节等易摩擦部位,担心破裂时,需由医生使用无菌针头和纱布,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抽取液体,避免自行操作。
误区三:用冰块直接敷伤口。
部分人认为“越冷越好”,会用冰块直接敷在烫伤部位,实则会导致二次损伤。冰块温度过低(通常低于0℃),会使已经受损的皮肤血管急剧收缩,加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引发冻伤,进一步扩大损伤范围。正确做法是使用15-20℃的流动冷水冲洗,而非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
误区四:忽视小面积烫伤。
很多人觉得“只是小烫伤,忍忍就好”,未及时进行冷水冲洗等处理,反而继续接触热源(如继续炒菜、接触热水)。即使是Ⅰ度烫伤,若未及时降温,残留的热力会持续损伤深层皮肤,可能导致烫伤程度加重,从Ⅰ度发展为浅Ⅱ度,延长恢复时间。正确做法是:无论烫伤面积大小,只要发生热油烫伤,都应先立即用冷水冲洗,再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四、预防油烫伤的实用技巧
1.规范操作习惯:倒油前确保锅具干燥(水遇热油会飞溅);油温过高时可先关火降温,再加入食材;翻炒时动作轻柔,避免油溅出;穿长袖衣物、戴护目镜(处理大量热油时),减少皮肤暴露。
2.合理使用工具:使用深口锅炒菜,减少油的飞溅范围;备一把长柄锅铲,与热油保持安全距离;在灶台旁放置锅盖,若油突然起火或飞溅,可迅速盖锅盖隔绝空气(切勿用水浇,以免油火飞溅)。
3.保持厨房整洁:及时清理灶台周围的油污,避免高温引燃;将调料、抹布等物品放在远离灶台的位置,防止意外碰倒导致热油泼洒。
做饭时的油烫伤虽常见,但只要掌握“冲-脱-泡-盖-送”的科学处理原则,避开误区,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烫伤后的“黄金处理时间”非常重要,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能减轻损伤,而严重时果断就医,才能保障皮肤健康和身体安全,让厨房生活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