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诊疗 / 中医适宜技术 / 正文

【新技术】中医适宜技术——药物罐

来源:刘旺旺(针灸科) 发布时间:2023-04-11 09:25 浏览次数:

1681175551612024259.png

药物罐起源历史悠久,相传是在神医华佗发明的“中药竹罐刺血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与民间壮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辩证施治的中医外治疗法。 

定义:药物罐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并浸泡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竹罐吸附于穴位,吸附在穴位上,利用竹罐的温热、药物、压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为目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

药物罐的优势

1.以中药浸煮的竹罐,增加了药物渗透治疗的生化效果、竹罐本身的温热刺激效果。

2.拔罐部位有温热的感觉,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3.打破了传统玻璃罐拔罐部位的局限性,药物罐罐口直径较小,适用于颈肩部、四肢、躯体的不规则部位等小关节。

4.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5.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药物罐的适应症

寒 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

痛 症:如颈椎病、腰椎病、胃肠疾病、关节疾患、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痛症。

功   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温通经络。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面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均不宜拔竹罐。

2.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年老体弱者、儿童等不宜拔竹罐。

3.拔竹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竹罐。

4.操作前检查竹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身有无裂痕。

5.操作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对热的感受,防止烫伤。拔竹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竹罐时切勿强拉。

6.起竹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7.使用过的竹罐,清洗消毒后备用。

 针灸科简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是陕西省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发展科室,以陕西省名中医、延安市名中医付春爱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多年来本着“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理念,突出个体化“双一”诊疗模式:一人一辨证、一人一方案。2019年4月17日,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成功落户,为我院针灸学科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现可开展传统针刺疗法、针刺运动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火针、耳针、腕踝针、穴位贴敷、督脉灸、脐灸、中药熏洗、中药塌渍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脊柱手法矫正、刃针、小针刀、穴位注射、神经阻滞术、关节腔冲洗术、骶管注射、臭氧注射、蜡疗、自体免疫疗法、诺亚第评估与拉伸技术、普拉提功能康复训练技术等现代疗法。

诊疗范围:面瘫、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脊柱相关疾病(颈椎病、胸背痛、腰椎病、骶髂关节紊乱等)、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失眠、神经衰弱、耳鸣、痤疮、带状疱疹、慢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症、便秘、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秽语抽动症、单纯性肥胖等疾病。除此之外,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优势,通过中药、针灸等相结合的方法在调理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等方面。

联系电话

0911——21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