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诊疗 / 中医适宜技术 / 正文

【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灸:让您在冬天不再畏寒

来源:李巧巧(脑病科) 发布时间:2023-12-11 09:00 浏览次数: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使您肩膀疼痛、关节痉挛、浑身难受、生活自理受限?

受凉后面瘫让您耳后疼痛、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

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脑病科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灸,透诸经而除百病,让您在寒冬季节不再畏惧。

雷火灸技术在临床上常用于失眠、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面瘫、干眼症、盆腔炎、痛经、各种痛症、肥胖症等,是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结合灸具使用的一种操作方法,有药力峻、火力猛(温度达240℃)、灸疗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可以帮助患者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扶正祛邪。

一、什么是雷火灸?

雷火灸,又名雷火神针,起源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其多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痹症。是一种明火悬灸疗法,集针、灸、药、外治法于一体,采用艾绒配合沉香、木香、乳香、羌活、防风、苍耳子等二十多种中药制成的直径3cm的药艾条,状如大火炮。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将灸疗范围扩大至病变部位以外的大面积区域(面),该区域包含了病变部位(位),同时还会在与疾病相关的数个腧穴处进行手法操作(穴),将“面、位、穴”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原则。同时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二、雷火灸的治病原理

雷火灸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较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可降低神经兴奋、镇痛、改善组织水肿及消除炎症反应。

三、雷火灸操作方法

将数个腧穴处进行手法操作(穴),将“面、位、穴”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原则,即由雷火灸操作手法中的雀啄法、小回旋灸法与推拿点按法结合起来。具体操作为:

1.预热:患者呈仰卧位或坐位,将点燃的雷火灸灸条置于皮肤3cm处,横向、斜向或纵向匀速来回施灸,施灸过程中保持灸条于施灸处皮肤垂直,共计5min左右,灸至整个患侧感觉温暖舒适为宜。

2.行小回旋灸法:将灸条置于患侧上方3cm处,做半径为2.5cm的顺时针回旋,2s/次,每灸10次小回旋灸,用手点按施灸处;重复操作7遍。

3.作雀啄灸法:灸条距离皮肤3cm处,如鸟雀食样,上下移动艾条,2s/次,最近距皮肤1.5cm,最远3cm。每灸5次雀啄灸,用手点按施灸处;重复操作7遍。

4.重复初始操作,共计20min结束。

四、雷火灸的注意事项

1.用灸时,火头应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

2.点穴时,可配合按摩手法(以拇指或示指指腹轻揉穴位)。

3.治疗中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患者表情,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避免灼伤。

4.眼外伤、青光眼、眼底出血、发热、脑血管病急性期、高血压危象及孕妇等患者禁用。

5.治疗后2小时内勿擦洗灸疗部位。

6.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的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些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