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普及房颤健康知识,提高房颤诊治意识,推动全民健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联合神经内科于2022年6月6日在医院门诊大厅举办了“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中国房颤日主题义诊宣教活动。此次义诊专家团队由神经内科北京驻延专家张远锦教授、康静副主任医师、白晶副主任医师、孙星辉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呼延东主任医师、崔国雄副主任医师、周锦豹主治医师等医护人员组成。
义诊现场前来咨询问诊的群众络绎不绝,专家团成员耐心、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细致地为他们测量血压、听诊查体、询问病史、查看病历资料,给予详尽的用药指导和治疗方案。同时向群众分发体温计、宣传册,并讲解了房颤危害及相关预防措施,提醒广大群众重视“房颤”这个不为人熟知的疾病,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卒中风险,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抗凝。
此次义诊活动,旨在让房颤的全程管理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提高房颤的知晓率、提高社会对于房颤的重视、提高房颤患者的规范治疗。
科普小贴士
2022年6月6日是第十个“中国房颤日”,本届房颤日的主题是“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快速的心率,这是由于心房失去了正常节律所致。我国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所以管理房颤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房颤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悸,甚至因快速心率诱发心肌缺血而出现胸痛、心衰。但不少患者为无症状性房颤,尤其阵发性房颤患者,间断发作的房颤没有带来任何不适,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这些患者常常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也有的患者发现时已合并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因而,及时发现房颤,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卒中、预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01
房颤患病率持续升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成年人中房颤患病率约为1.6%,其中 43.8%是新诊断房颤,由此可见,房颤患病率较既往研究有所升高。主要跟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房颤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显著相关性,年龄越大,房颤发病率越高,老年人是房颤的高发人群。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整体健康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这也就导致房颤发病率的居高不下。
其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房颤发病率升高的重要的因素。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缺少运动、肥胖、饮酒和吸烟等,会增加各种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最后,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提高,定期主动体检、筛查的人口增多,发现房颤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另一方面,随着对房颤筛查领域的临床研究增多和深入,房颤的检出更加准确。
02
注意!房颤容易“盯”上这3类人。
目前,针对房颤还未展开广泛的筛查,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机会性筛查,主要关注3类特殊人群:
■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如前文所述,房颤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越高。所以应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督促其定期体检,主动发现房颤。
■ 脑卒中患者。临床上接诊的房颤的患者,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比例非常高,部分患者因脑卒中入院经过检查后才发现有房颤。所以,对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对其进行仔细筛查,排除房颤的风险。
■ 吸烟、喝酒、久坐不动习惯的人群。既往研究发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也与房颤的发生率相关,因此,有吸烟、喝酒、久坐不动习惯的人群也应当定期体检补充房颤筛查,便于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
03
如何提升房颤知晓率?
首先要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度,如房颤的主要症状、危害,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警惕性,当发现类似情况后,及时去医院就诊。
其次,可穿戴设备在房颤筛查和管理中的作用值得关注,如具有心电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使用者如果发现自己心率不齐即可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不常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可以关注血压计上的心率变化,若发现异常,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最后,应提高医院其他科室对房颤的筛查率。心内科对房颤的警惕性很高,但很多房颤患者的首诊并不在心内科,而是由于合并症到其他科室就诊,这就要求各个科室密切配合,特别是与房颤联系紧密的神内科,增加医生对房颤的认识,及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