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为了让更多群众关注自身健康,正确认识疟疾的危害,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感染性疾病科(脾胃肝病科)携手疾病预防控制科开展了“合力消灭疟疾,保卫健康未来”世界疟疾日主题义诊宣教活动。
义诊活动现场,由感染性疾病科(脾胃肝病科)主任齐晓霞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携手科教科科长闫龙,疾病预防控制科黄丽组成的义诊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疟疾的症状、体征及其中医药预防措施,树立防范境外疟疾输入的理念,避免危险因素,倡导患者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此次义诊活动服务群众50余人次,发放疟疾宣传册100余份。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疾病的健康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重视,助力群众一起向疟疾说“不”!
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但是可防可治。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内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吸血时传播。多见于夏秋季节。
根据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不同可分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其中间日疟及恶性疟最常见。一般来说,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并非立即发病,而是存在一定的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潜伏期为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二、疟疾传染源
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
三、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被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皮肤为最主要传播方式,也可由母婴传播和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传播。
四、易感人群
所有人均可感染疟疾,而且可以重复感染,特别是到疟疾流行地区工作的人、出入边境人员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五、流行国家或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包括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中南美洲、大洋洲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
六、症状
疟疾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可达39℃以上)、出汗,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肝脾肿大等症状。这是疟疾的典型症状。
但也有一些疟疾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有发热伴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热伴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热伴疲倦、头疼及全身酸疼等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
重症疟疾患者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还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以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为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七、如何防治疟疾?
1.应当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学习疟疾防治知识,可向当地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预防药物使用。
2.前往非洲、东南亚疟疾高度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时,最好配备一定的疟疾防治药物、驱蚊药物。
3.游玩时穿长衣长裤、涂抹防蚊油、不去蚊虫出没频繁的阴暗潮湿地、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去野外活动,防止被蚊虫叮咬。
4.睡觉时安放蚊帐、使用防蚊液等防蚊措施。
5.境外游期间或者回国后一个月内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疟疾,须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6.自疟疾流行区回国的人员,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疾排查,防患于未然。
7.疟疾确诊后,应按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