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虽然说法略显夸张,却充分表明痔疮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高,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
一、何为“痔”?
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进而引发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赘脱垂等症状。
二、痔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三、主要表现症状是什么?
不同类型症状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痔核脱出、出血、瘙痒、疼痛、便秘等。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为痔核脱出与出血。轻度痔核脱出在便后可自行回纳,严重者需手动还纳;出血多表现为便时带血、滴血或手指带血,且为鲜血。
2.外痔:表现为肛门不适感、潮湿感或瘙痒,若合并血栓则伴有疼痛。
3.混合痔:内外痔症状同时存在。
四、治疗方式有哪些?
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我院普外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助力患者康复。艾灸具有温经活血、消肿止痛、通降肠胃的功效,针对手术后患者艾灸起到了辅助缓解作用。
不同病因所致痔疮,艾灸时要辨证选取穴位。常见的痔疮病因是湿热下注(湿邪和热邪侵犯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若是湿热下注引起的痔疮,可艾灸承山穴、二白穴、长强穴、大肠腧穴等穴位,以发挥清热利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痔疮导致的大便出血、肛门坠胀、便秘、疼痛等情况。
1.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等。
2.承山穴:处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主治疼痛、痔疮、便秘、腹痛。
3.二白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2穴。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化瘀止血。
4.大肠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腹胀、腹痛、便秘等病症。
五、生活及饮食习惯应该注意些什么?
痔疮患者需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一)生活起居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每日便后及每晚温水清洗。
2.避免肛门局部刺激,选用柔软便纸,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3.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时绕脐周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3次,每次 20~30 圈。
4.避免增加腹压,如用力排便、咳嗽、久站、久蹲等。
5.加强运动进行提肛运动。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
1.风伤肠络:宜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绿豆、苦瓜、芹菜、马蹄等。
2.湿热下注: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花菜、赤小豆、绿豆、薏苡仁、小米等。
3.气滞血瘀:宜食理气活血的食品,如山楂、木耳、桃仁、番茄、黑米等。
4.脾虚气陷: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茯苓、山药、薏苡仁、鸡肉等。
5.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食品。
6.忌食辛辣刺激肥甘的食品,术后初期避免进食产气食品如:豆类、薯类、洋葱、萝卜等。
专家提醒如有痔疮困扰应及时就医,早日康复,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守护肛肠健康,远离这“不能说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