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脑外科与骨科紧密协作,为一名腰椎椎管内占位伴腰3椎体滑脱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目前患者已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标志着我院在复杂腰椎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新突破。
56岁男性患者,其腰部病痛史长达10年之久。早在10年前,劳动后便出现腰部困痛不适,且疼痛向双侧臀部放射,当时未重视。此后的10年间,每当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行走,都会疼痛不已,却始终未接受正规诊治。直至10天前,患者在劳动后腰痛及臀部放射痛症状急剧恶化,甚至连正常行走都难以维持,休息后也无明显缓解,患者来到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寻求专业治疗。经门诊腰椎MRI检查显示,腰2-3椎间盘膨出并偏左型突出,同水平椎管后部存在占位,考虑为髓核游离或肿瘤性病变,同时继发椎管明显狭窄,随后以“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收入脑外科。
患者入院后,腰椎MRI增强检查明确:腰2-3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外背侧偏左有环形强化结节,高度怀疑为髓核游离,并继发同层面椎管狭窄。脑外科迅速组织病例讨论,患者症状持续加重,日常生活严重受限,神经受压情况显著且有恶化趋势。为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建议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由脑外科主任田德洲操刀,在科室医师张晨等团队以及麻醉手术科的全力配合下,顺利为患者施行腰2-3椎管内占位切除术。术中发现,患者腰部肌肉存在陈旧性损伤,组织结构紊乱、层次不清,且伴有腰3椎体滑脱。为避免患者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紧急邀请骨科专家会诊并联合手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为患者实施了腰3椎体滑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患者恢复状况良好,腰背部及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行走自如。出院时,患者感激地说道:“完全不疼了,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太感谢你们了!”
田德洲主任介绍:“此次脑外科与骨科的成功合作,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未来,科室将继续深化多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更多患者健康护航!”
知识链接
1.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症特征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多种原因致使椎管、神经管及椎间孔狭窄,或因软组织变化引发椎管容积改变、硬膜囊自身狭窄等,从而导致一系列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症状的病症。该病症好发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症状为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多呈酸痛或灼痛,可放射至大腿外侧或前方,多为双侧且可交替出现。站立及行走时,患者会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且疼痛和跛行症状会随时间逐渐加重,严重时甚至无法继续行走,而休息后症状可明显缓解,骑自行车时通常不受影响。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肌最为明显,同时伴有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但也有部分患者仅有明显的症状主诉,却无任何阳性体征。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日常居家时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理疗、按摩、服药等。首先,患者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到外力压迫;其次,应积极通过其他方式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强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强度,防止椎间盘突破正常韧带和肌肉的保护。加强腰部肌肉锻炼不仅能够预防和延缓腰椎病的发生发展,还对早期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在腰部肌肉韧带发达、力量强大的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继续发作发展的几率可降低80%。因此,强化腰部周围韧带和肌肉的力量,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3.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到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等。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活动后出现腰及腿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者;
(2)进行性跛行症状加重,或站立时间逐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