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麻醉护航,让高龄骨折患者重获新生——84岁高危老人髋关节手术背后的团队力量

来源:陈明安(麻醉手术科) 发布时间:2025-03-25 08:33 浏览次数:

髋关节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数据显示,约35%的老年患者骨折后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需要长期护理,6个月死亡率达10%—20%,1年后升至20%—30%。对高龄患者而言,手术是生的希望,但麻醉和手术风险却如“悬顶之剑”。

近日,84岁的患者因髋关节骨折卧床6周,合并坠积性肺炎、下肢血管血栓、脊柱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入院治疗,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麻醉手术科携手多学科团队强强联合,为她架起生命之桥。

一、生死抉择:高龄骨折患者的“麻醉——外科双闯关”

84岁高危患者的病情堪称“高危手术教科书”,入院诊断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陈旧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危)、支气管肺炎、多发性脑梗死……

“患者因高龄,且受伤后长期卧床,心肺功能差,围术期随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

“而且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栓也是‘定时炸弹’,术中搬动患者有很大风险引发肺栓塞。”

“患者腰椎严重侧弯、椎体旋转,还有骨质增生,同时难以配合医生,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度大。”

……

面对“不做手术只能等待器官衰竭”的困境,麻醉手术科与骨科携手启动多学科会诊,立下“既要保命,更要让老人舒适地生活”的诊疗目标。

二、精准麻醉:量身定制“生命保护伞”

1.术前“排雷”:多学科联合备战

(1)呼吸攻坚:联合肺病科进行抗感染治疗+拍背排痰,尽力恢复肺功能。

(2)血栓防控:超声精准定位血栓范围,稳定血栓,制定围术期抗凝方案。

(3)脊柱评估:通过腰椎正侧位及腰椎三维CT重建腰椎结构,规划椎管内麻醉穿刺路径。

(4)心理干预:麻醉前使用微量镇静药物缓解躁动,避免应激反应。

2.术中“护航”:毫米级精准麻醉

(1)超前镇痛: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减轻骨折部位疼痛,利于患者配合椎管内麻醉体位的摆放。

(2)穿刺黑科技:采用超声引导联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在严重变形的脊柱中找到“安全窗口”,实现“一针到位”。

3.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体系

(1)神经阻滞“靶向镇痛”:术前行髂筋膜阻滞,72小时内疼痛评分始终≤3分。

(2)药物阶梯管理:精选不抑制呼吸的镇痛药,避免加重肺炎。

(3)人文关怀:镇痛泵配备笑脸按钮,护士定时评估,让无法言语的老人也能“无痛沟通”。

三、外科技术:技术背后的“生命时速”

三院专家侯国进教授与蔡文龙主管医生为患者实施手术

1.闭合复位精艺:采用微创闭合复位技术,避免传统开放手术的大切口,“减少出血量50%以上”,降低感染风险;伤口仅3cm,减少组织损伤和术后疼痛;避免开放手术对肌肉的大范围剥离,降低术后关节僵硬风险。

术前              术后

2.分秒必争: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将操作时间压缩至40分钟(常规需1.5小时左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时长→降低肺炎恶化、心脏缺血等并发症概率;精准复位减少二次调整,避免重复操作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冲击。

3.轻柔操作:全程“毫米级”精细复位,避免牵拉和震动,“从源头降低血栓脱落风险”。

此次超高龄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展现了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下“精准麻醉”与“外科技术”缺一不可的核心价值,明确了老年患者手术安全的“铁三角”法则,即麻醉手术科是“大脑”,外科是“双手”,内科是“双腿”,不仅是我院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成果,也是麻醉医学进步的缩影。

医学的温暖,在于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技术的价值,在于让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高龄患者的麻醉难题,从术前的“风险拆弹”到术后的“快速康复”,麻醉手术科始终扮演着生命守护者的角色,像那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守护晚霞下的生命之光,照亮重获新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