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月25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感染性疾病科联合疾病预防控制科在第18个“全国疟疾日”进行了“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一:开展“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主题义诊活动
4月25日上午,感染性疾病科联合疾病预防控制科在医院门诊大厅举办了“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主题义诊活动,活动重点围绕防范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强化公众及重点人群防控意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等内容。
活动现场通过悬挂主题横幅、设置科普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市民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疟疾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如周期性发冷、高热、出汗)及预防措施等,强调“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科及临床医生驻场设立咨询台,为市民解答疟疾防控、蚊虫防护及发热就医流程等关键问题,并针对跨境务工、旅行人群,重点讲解境外归国后健康监测和主动申报旅居史的必要性。
此次宣传及义诊活动,累计发放疟疾防治宣传页8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活动进一步普及了公众对疟疾防治的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疟疾防护与及时就诊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良好氛围。
系列活动二:举办疟疾相关知识科普讲堂,增强防病治病意识
4月25日下午,为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对疟疾认识,在我院门诊5楼会议室由感染性疾病科常越医师为大家培训疟疾相关诊治知识,进一步加强临床科室对于防疟,治疟及时疟疾及时上报的意识。目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医防协同 医防融合”机制的作用,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诊治能力,实现“及时发现,精准阻传”,扎实推进疟疾防治工作。
科普链接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或输血传播,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血液寄生虫病。人体疟原虫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五种,可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疟原虫从不挑人,无论男女老少、何种种族都易感,特别是免疫力低的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妇女等更易发病。
二、感染疟疾后的临床表现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其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极为相似,因此,大部分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未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使得病情逐渐恶化,甚至威胁生命。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三、疟疾的传播方式传染源
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携带疟原虫的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也可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及母婴感染而传播。
易感人群:疟疾普遍易感,特殊人群(如孕妇、5岁以下儿童等)容易发展成重症。
到疟疾流行区务工的人、出入边境留宿人员、无防蚊设施的青少年儿童等最容易感染疟疾。
四、防疟三部曲”你做到了吗?
防蚊第一线:居家安装纱窗、蚊帐,户外活动穿长袖、喷洒驱蚊剂。
防护准备:要了解所去国家或地区的疟疾流行状况,可到海关、国际旅行保健中心、疾控中心咨询掌握疟疾相关防控知识,增强防疟意识。及时就医:出现发冷、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境外旅居史,早诊早治是关键。
感染性疾病科(脾胃肝病科)简介
感染性疾病科(脾胃肝病科)成立于2020年12月,科室设置:先后成立了杨震国医大师传承工作站、常占杰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郝建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鲍建国名老中医工作室、齐晓霞名老中医工作室、脾胃肝病门诊、脂肪肝门诊、乙肝临床治愈门诊、便秘与腹泻门诊、发热门诊及病房,是中国肝炎基金会“爱肝一生"全程管理项目科室,陕北地区肝病/感染诊疗联盟专科,陕西省发热待查协作网成员科室,陕北丙型肝炎消除联盟单位。曾荣获“延安市巾帼标兵”“青年文明号”和“抗疫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痛(慢性胃炎/胃癌/胃溃疡)、胃痞(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呕吐、吐酸(胃食管反流病)、鼓胀(肝硬化腹水)、血症(消化道出血)、腹痛(胰腺炎/胆囊炎)、便秘、泄泻(炎症性肠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及各类感染性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等。科室秉承“大医精诚 仁爱创新”的院训精神和“精诚团结 传承创新”的服务理念,采用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中医塌渍+红外线穴位照射、隔物灸、拔罐、足浴、中药灌肠、埋线治疗、膏方调理等多元化治疗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
鲍建国名老中医工作室电话:0911-2183873
齐晓霞名中医工作室电话:0911-2184507
脾胃肝病科门诊、脂肪肝门诊、便秘与腹泻门诊电话:0911-2183790、0911-218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