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专家讲堂】科学控糖,正确认识胰岛素

来源:李焕云(内分泌科) 发布时间:2025-04-30 10:10 浏览次数:


李焕云 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会委员、陕西省促健会中西医结合委员、延安市内分泌学会委员、延安市糖尿病足青年专家库成员。先后于西京医院内分泌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诊治。通过多年临床工作,尤其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垂体及肾上腺危象等内分泌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发表《通心络胶囊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等论文多篇,主持院内种子基金一项。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被称为“血糖指挥官”。当我们进食后,血糖升高,胰腺中的β细胞就会迅速分泌胰岛素,指挥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脂肪。那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想象细胞表面有一把“锁”——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则是唯一的“钥匙”。只有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细胞才会打开通道让葡萄糖进入若钥匙失效(胰岛素不足)或锁生锈(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就堵在血管里,导致高血糖,长期可能引发糖尿病。

胰岛素自1921年被发现以来,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救命药”,但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视它为“依赖毒药”,有人赞其为“生命之光”。下面我们一起科学看待胰岛素。

一、胰岛素——不可替代的降糖核心

1. 1型糖尿病的生存基础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破坏,必须依赖外源胰岛素维持生命。没有胰岛素,患者会因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2. 2型糖尿病的重要武器

晚期患者的必需选择:当口服药失效或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手段。

短期强化治疗的优势:早期短期胰岛素治疗可缓解“高糖毒性”,部分恢复β细胞功能(如“蜜月期”现象)。

特殊场景的保障:妊娠糖尿病、围手术期、严重感染等情况下,胰岛素是安全的降糖选择。

3. 技术进步降低痛苦

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类似物,从注射笔到胰岛素泵,再到无针注射器,甚至“人工胰腺”系统,治疗便捷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二、胰岛素的争议与误解

1.误解一:“打胰岛素会成瘾”

真相:胰岛素是生理激素,不存在“成瘾性”。2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使用是因为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而非药物依赖。如同近视需要戴眼镜,是身体需求而非“上瘾”。

2.误解二:“胰岛素用了就停不掉”

真相: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后可换回口服药,尤其是新确诊或肥胖患者减重后。但晚期患者因β细胞衰竭需长期使用。

3.实际风险:低血糖与体重增加

低血糖:胰岛素过量或进食不足可能导致低血糖,但新型长效类似物风险更低。

体重增加: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需配合饮食运动管理。联用双胍类、SGLT-2、GLP-1受体激动剂等可抵消该副作用。

三、科学使用胰岛素的建议

1.该用时别犹豫:医生建议用胰岛素时,通常意味着病情需要。拒绝使用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偏高或者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提前发生。

2.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基础+餐时胰岛素或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可选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或预混胰岛素。

3.技术辅助控糖

动态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泵可减少血糖波动,新一代“闭环系统”能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量。

总之,胰岛素既非“神药”也非“洪水猛兽”。理性看待其利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最大化获益。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是“早筛查、早干预”,避免因偏见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