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埃德加•斯诺与红军抗战剧团

来源:延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4-05-15 15:07 浏览次数:

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1935年春天,在党的西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西北工委宣传部部长蔡子伟负责,组建了陕北苏区第一个革命演出团体───列宁剧团。剧团的第一任团长由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红军杨增爱(后改名杨醉乡)出任。剧团第一次在野地里搭台子演戏,演出的剧目叫《穷人的出路》,受到了苏区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接收了列宁剧团,改名为工农剧社,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直接领导,备受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的关注和重视。除吴亮平、邓发、成仿吾等同志经常帮助剧团演职人员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艺术表演技能外,还经常得到教育部部长徐特立、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的关怀,帮助剧团解决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后,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1936年1月,党中央将工农剧社改为人民抗日剧社。

埃德加•斯诺

这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抗日剧社在党中央所在地保安县县城西南的周河岸边大草坪露天剧场演出。演出进行中不少观众突然把目光集中到与毛泽东主席坐在一起的一个外国人身上。他高个儿、黄头发、蓝眼睛,手里拿着照相机,与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一起坐在草坪上,不时地说说笑笑。知道他的人说,这就是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远渡重洋来到陕北苏区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位美国朋友在看演出时非常激动,不时地为每个节目鼓掌叫好。当《侵略》一剧演到几个日本侵略军满脸汹汹酒意,侮辱中国农民和他的妻子时,斯诺先生竟与观众们一起高喊“打倒日本强盜!”、“打死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等口号。

斯诺采访毛泽东(拍摄于1936年)

斯诺先生看过演出后,兴致仍浓。第二天专程走访了剧团主任───留苏艺术家危拱之,并请歌舞班的孩子们表演了几个舞蹈,并一一拍了照。斯诺先生对剧团的演出评价极高,他当时说:红军的剧团使我惊奇的不是他们向世界提供了什么有高超艺术价值的东西,他们显然没有,而是他们的条件和设备这么简陋,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能够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在共产主义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加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加巧妙的武器了。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了个基本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这本书的出版说明前边所附图片中刊出的几幅演出剧照,就是那次剧团在保安演出时斯诺拍摄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为使剧团宣传抗日的旗帜更加鲜明,党中央又将人民抗日剧社改名为抗战剧团。老诗人萧三专为剧团创作了《抗战剧团团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团歌谱写了乐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我们,我们小小年纪,都是工农子弟,为着抗战救国,离开父母乡里。我们有的经过长征,走过雪山草地,莫看我们小小年纪,走过两万五千多里。不怕千辛万苦,只为人民利益,多年的优良传统,我们永不抛弃。我们的父兄拿着枪,打日本鬼子去了,有的牺牲了性命,有的还在英勇杀敌。我们,我们小小年纪,有我们自己的武器,我们唱歌跳舞,我们上台演戏。老百姓看了心里欢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坚持抗战到底,定能收复一切失地。争取,争取最后的胜利。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解放我中华民族啊,努力!努力!努力!

抗战剧团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正像斯诺先生指出的那样,凭着这样“更加巧妙的武器”,高唱 “争取最后的胜利”、“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谱写了抗战文艺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作者:石兰(原文刊载于1999年5月28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