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小油灯,大家都很熟悉。凡到延安参观过毛泽东等领导人旧居的游客,都会对他们办公桌上的那盏小油灯留下难忘的印象。然而,就是这么一盏小油灯却照亮了新中国。
这种小油灯,还有一个洋名字叫“美乳灯”,是铁皮制成,表面涂着一层褐红的防锈漆,棉线的灯芯从煤油里浮出一小截。但由于这煤油灯太矮,伏案写字的时候,需要在油灯下垫一个10厘米高的圆柱木头。半个多世纪前,就是这种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走进了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中央机关驻地的窑洞里,走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
人们对延安窑洞里的小油灯之所以有无限深情,因为在这样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航程,比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著作,有112篇写作于延安时期,其中就有40多篇,是在这样的小煤油灯下写成的,可以说,在这样一盏普通、又不普通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今天,当人们再去捧读这些光辉著作时,恐怕不会有多少人了解这些著作诞生背后的故事了。那是1939年的隆冬,毛泽东主席夜以继日地赶写《新民主主义论》,已经好几个夜晚没合眼了,眼里布满了血丝,面容明显地消瘦了下去。身边的几个卫士急得团团转,劝来劝去,但主席案头的那盏小油灯,总是彻夜不熄。怎么办?警卫班长贺清华紧急召集卫士共谋良策,无论如何都要让主席休息片刻。商量来商量去,一个劝说主席休息的“特别行动”产生了。当推举执行人时,大家都把希望、信任的目光投向了王来音。因为他年纪最小,主席又特别喜欢他,就连他的名字都是主席给起的呢。夜深了,万籁俱寂,当报晓的雄鸡又一次引颈高啼后,王来音走进了主席的办公室,以坚定的语气说:“主席,您该休息了!”说着,不等主席回话,就将案头的小油灯端进了寝室。主席沉默片刻,无可奈何地站了起来说:“小鬼,我算服了你了,你先去休息吧,我马上就睡!”小王固执地说:“不,我要亲眼看着您躺下,否则我就站他三天三夜!”主席让步了,“顺从”地上了床,脱了棉袄,小王轻轻地为主席盖好被子,熄了灯,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成功了!带着完成任务后的喜悦,王来音很快进入了梦乡。然而,第二天清晨,当王来音看到主席窑洞里的灯光时,十分诧异。当时站岗的战士告诉他,昨晚他刚走,主席就起来工作了。王来音怀着满腔委屈,走进了主席的办公室,看见他埋头专心写作的神情,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当年的延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辈,用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半山腰的窑洞里点燃一盏盏油灯,照亮一个个不眠之夜。如今,延安岁月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然而小油灯所诠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夺取新的胜利所必需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