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别看今天的延安山清水秀,可早在抗战之时,这是一块不折不扣的贫瘠之地。黄土高原风沙大,这里的粮食产量就很低,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以及成百上千的青年学生前往延安抗大学习,所以这种种的困难就让根据地的生活陷入到了困境。于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当时有一块菜地,是毛主席的小菜园。毛主席既是大生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同时他还是参与者和亲历者。他曾经就主动要求要在自己的窑洞门外,亲手开垦一片荒地。朋友们,众所周知,自从长征以来,毛主席每天都夜以继日地工作,时常伴随着一盏弱小的煤油灯写作至天明。天刚蒙蒙亮,延安的窑洞还未曾苏醒,而劳累一夜的毛主席,他就已经扛着锄头出门开荒去了,播种、浇水、施肥,他样样亲力亲为,毫不懈怠,累了就坐在田坎上和小战士以及老百姓们拉拉家常。毛主席曾关切地问:“大家谁会种菜呀?”一位嘴快的小战士抢答:“报告毛主席,我们的班长菜种得可好了。”毛主席听后很高兴,他笑着说:“那好,你就当当我的师傅,教教我怎么种好西红柿吧。”这位小班长年纪尚小,他非常地紧张,整张脸也涨得通红,他躲在了人群当中,见此状毛主席连忙上去安慰说:“别急别急,经验不足不够也不要紧,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嘛,三个臭皮匠就赛过了诸葛亮啊!”
当年在主席那块小小的菜地里,曾经长出了土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除了供给自己食用外,毛主席还用它们来款待了远方而来的客人。这远道而来的客人是谁?毛主席又在何地招待的他们呢?就在主席居住过的窑洞里那张石桌上,用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款待了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当年菜园子里种出的土豆、白菜一一地搬上了桌面,唯一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的是一碗特殊的鸡汤。毛主席向来客们介绍说:“我可没钱给大家买鸡汤来喝,这是隔壁的老大娘知道我要请客,她特意送过来的,老大娘的儿子生病了也舍不得杀来吃啊!”看到此情此景,陈嘉庚先生非常动容地说:“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毛主席生活竟然如此的简朴,这和普通的百姓是没有区别的呀!”其实,早在延安之行以前,陈嘉庚先生就先行访问了国统区重庆,由于他是知名的南洋华侨领袖,社会影响力极大,所以蒋介石总是百般地讨好,当年仅用在接待的费用上就花了八万多元,这在百废待兴的抗战时期来说,这可谓是一笔巨款,足以买下800头大黄牛了。如此的铺张浪费让当年的陈嘉庚先生痛心疾首,同时延安的这些粗茶淡饭倒是让他看到了希望。通过这顿简单的饭,陈嘉庚先生看到了一个平易近人,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碗汤、同食一锅粥的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也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满朝气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从延安归来后,他就多次发表演讲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岁月更替,精神不老。这样一块小小的菜园,也正折射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作为今天的人来说,面临的是守业的难题,能否做到戮力同心,携手并进,为着同一个梦想继续前行,是今天学习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