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里孕育出的伟大的延安精神,一直被中国共产党视作精神财富和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黄陵县委党校特推出“延安精神大家学•讲好延安故事”栏目,旨在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到延安去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这是70年前作家何其芳对延安的描绘。
其实延安原本只是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镇,几百年来一直处于贫瘠、封闭、破败不堪的状况。北宋范仲淹驻守这里时曾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诗句。但是在70年前,这里却“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
延安有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这曲“洪亮的动人的音调”就源于这里是主张抗日的中共中央所在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初步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寂静的小镇从此变成了革命的圣地。
曾经导演过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著名导演王滨,1938年4月从上海来到武汉,准备转道西安设法北上延安。他的10天旅途颇具传奇性。那时火车必须时时给军车让道,常在中途停留很久。到达河南省渑池县时,王滨在等待中闲得无聊,跑到一个土坡上晒太阳。朦胧中见有刺刀逼在胸前,原来这里是炮兵阵地。士兵将他抓去审问,直到找到一位保人,才释放出来。他和好友于敏连夜上路,整整走了3天3夜才到达西安。黎明时,又发现盘缠己被偷窃一空,他俩只好当掉大部分衣物。但支付完车钱和店钱后,就只剩下三元钱了。可巧,他们在街上碰见一位熟人,这位朋友慷慨地资助了他们三十元。靠着这笔钱,他们开始向延安开拔,走了7天才到达进入陕甘宁边区的第一站——洛川。这时,于敏已累得体力不支了,突然一辆卡车卷着黄土开过,车上一人竟然打开车门大叫王滨的名字,原来这是一位上海电影界的同行,筹备了一些经费正准备到延安拍新闻片。于是,最后两天的路程缩短为4个小时。1938年5月1日下午,他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后来,于敏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道:“人生道路多曲折,信然。以视红军长征,不过是泰山与土堆之比。但是足以说明,一代青年为寻找人生之路的不易。”
延安,这个远在西北一隅的小镇,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温暖、明朗、坚固和蓬勃向上的圣地,成为青年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当时,很多青年是从《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等书中了解延安的。有一位青年画家看过书后大吃一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官兵平等,军民平等,所以就一心想到延安去,并且辞掉了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工作,经香港、广州、重庆和西安,辗转用了3个月的时间最终到达延安。
就这样,伴着连天烽火,冲破重重险阻,“四方八面来了学生几千,活泼、聪明,全是黄帝的优秀子孙”。1938年至1939年,这股潮流进入高峰,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景观。据统计,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六万人,延安一时间真可谓“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摘自任文《我要去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