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红色延安的故事》清正廉洁篇 | 一件棉衣

来源:延安市宝塔区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09-19 09:58 浏览次数:

“他们最大的魅力就是简朴”——这是1944年到达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深刻的印象。简朴、纯洁的生活,正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原因之一。这种简朴,体现在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也体现在这个群体的每个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身上。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延安,他们简朴的生活,让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是货真价实的”。简朴的背后,是党与群众同甘共苦。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北门外几里路的地方。这里原来是个偏僻的小村庄,只有10户居民,总共不到50口人。这是条东西向的小山沟,沟两旁的山坡上,有几孔土窑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毛泽东就住在这里,日夜辛勤操劳,领导着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陕北的冬日,是最难熬的。清冷的阳光照射着黑黝黝的山脊和赤条条的树干。寒风袭来,树干随风摇曳,更显苍茫萧瑟。中央机关的同志们已经穿上了新发的棉衣,即便这样,仍使很多南方来的同志难抵严寒。而在领袖毛泽东的身上,仍然穿着一件已经穿了好几年的灰土布棉衣。棉衣的颜色已经非常陈旧,两个胳膊上打满了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警卫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几次提出要给主席换一件,可他总是说:“现在边区的经济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棉衣破了,洗洗补补,还可以穿嘛!”如此这般,就把警卫员们打发了。

此时的毛泽东工作非常繁忙,经常要到中央各部、军委、抗大、马列学院和陕北公学等单位开会、作报告,他自己身上穿着破旧的棉衣,而警卫员们都穿着新棉衣,走到哪里,哪里的同志们都有意见,说警卫们没有照顾好主席的生活。

警卫员把情况反映给管理局,管理局决定给主席做一件新棉衣。他们想办法找了几尺较好的蓝布,请被服厂做一件棉衣。

棉衣终于赶制好了。警卫员趁主席休息的时候,把新棉衣送进房间,把那件破棉衣取了出来。原来打算把它拆洗干净,留起来,谁知拆的时候,布都糟了,就是洗干净,也缝不起来了。

主席起床后,看见一件新棉衣放在凳子上,旧棉衣却找不见了,便喊警卫员。警卫员们你推我让的,谁也不肯进去。后来,主席点名叫,被叫到名字的警卫员只得走进去。

主席站在炕边,指着新棉衣问道:“这是哪里来的?”

警卫员说明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

“为什么?我有棉衣穿嘛!”主席有些不高兴了。

警卫员解释说,原来的那件棉衣太破了,穿在身上也不暖和,主席经常外出,怕受了凉。

主席说:“这件棉衣太好了,我不要。还是把我的破棉袄拿来吧!”警卫员赶忙说:“那件棉衣已经拆了,烂得缝不起来了。”

主席看着警卫员,无可奈何地笑了:“那么,你看怎么办?”

这一问,警卫员回答得挺利索:“主席,已经做好了,您就穿它吧!”

“那不行。”主席轻轻地摆了摆手,在窑洞里走了几步,然后说:“这样吧,给我领一件和你身上穿的一样的灰布棉衣吧。”

警卫员只好给主席领了一件普通的灰土布棉衣。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把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革命年代如此,“进城”后依然。在香山别墅接待民主人士张澜时,为表示对老先生的尊重,他让卫士长李银桥找件好衣服穿上,卫士长在他的衣柜里翻来翻去,竟然找不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在开国大典的喜庆日子里,有谁能够知道,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共和国主席在那身笔挺的制服下穿着的竟然是一套从长征开始就一直穿着的、破着大洞的毛衣毛裤。

在毛泽东的遗物中,人们看到了那块被打了83个补丁的毛巾、那些用“五颜六色”补丁“装点”起来的睡衣……这些遗物给我们展示了共和国主席质朴无华的光辉品格。主席常说:“不论是谁都要注意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群众。现在我们国家很困难,很多群众还吃不上穿不上……”这些话语,今天读来,仍使人感慨良多。共和国的领袖,为人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为人民献出了六位亲人的宝贵生命,也为了人民的幸福,过着让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的生活。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不正是在这样的领袖带领下,我们打败了各式制服洋装扮相的敌人,才为劳苦大众创下了这一片新天地,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共和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