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 一辆“英雄车”的故事

来源:延安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0 浏览次数:

一辆“英雄车”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各机关、部队、学校在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生产运动。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各项工作都走在前,给边区各机关做出榜样,也涌现出一些先进模范,王福存就是其中之一。

1943年2月,中央机关率先把杨家岭运输队改组成杨家岭运输合作社,实行公家供给品包运制、公私对半分红制的公私兼顾原则和私股2:8等级分红制,任务是每月除运输供给品24万斤外,余力发展营业,实现自给。正如毛泽东在《论合作社》的讲话中提出,“杨家岭运输队在公私两利的原则下,把运输队改为运输合作社,大大提高了运输员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节省了很多经费和工具,又更加爱护牲口”。这种形式大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公私两利。

杨家岭机关的特等劳动英雄王福存是一名老运输队员,他深知车辆对运输量的重要影响,对于个人分成多少更是至关重要。但是,在分配车辆那天,许多人积极争先挑选,选择车辆新、车况好、骡马膘肥体壮力气大的。他却站在一边,等待别人先挑选。到最后,只剩下一辆原来买的时候就是旧车使用多年,铁轮胎已经磨平,车厢也开始枯朽了。王福存看没有人要这辆车,他绕着车仔细检查了几遍,说:“没人要,让我来赶吧。”随后,又分配给他4匹牲口,其中有2匹是骡子,有1匹还瞎了一只眼。王福存心疼地抚摸着瞎眼骡背,也不假思考地接受下来了。王福存本就是个诚恳老实、吃苦耐劳、大公无私、善解人意的人。虽然身体有些残疾,走路一拐一拐,但样样工作走在前,多次被评为劳动英雄,大家看他接受了这样一辆早已破旧不堪的旧车,又是几匹老马,开玩笑称他的车是“老爷车”。也有人认为这辆车使用不会长,任务能不能完成都是一个问题,更不可能超额完成任务,拿到红利。

延安大车运输队

有人问王福存为什么选择这样一辆车呢?他笑笑,非常感慨地说:“公家困难嘛,旧车没人要,再买新车不是浪费吗?我赶车时间长了,有经验,会好好对付使用它的。”经他这么一说,人们瞬间对这辆车和老王肃然起敬。在经济利益面前,王福存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集体的利益。

接手这辆“老爷车”后,王福存倍加爱护,自己把破旧的地方进行了细心的修补,然后给车轱辘加了些润滑油,简单做了装饰,马上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心里想:“只要爱护好车辆,好好照料骡子,虽然车破但载重量不会降低。不信,你们看着吧!”

从此,人们一上路就发现,王福存不是坐车同行,而是为减轻骡子的重量,自己一跛一跛地跟着车跑。他时时刻刻跟在车前,发现路面坑洼不平的地方,或石头、泥坑,及时指挥车子绕开,甚至亲自走在前面,拉着牲口绕行,不让大车有任何大的颠簸。遇到拐弯、陡坡,路况不明的,他首先前去探好路,才拉着车辆前行。在他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这辆“老爷车”不但不出毛病,承担任务的载重量一点没有下降,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中,终年都平平稳稳地走在大道上,牲口也很少因劳累喘气流汗,惹出病来。人常说“一个鞭头挑一千斤”王福存就是用这个道理使用车的。

赶车人使用鞭子都给牲口用的,而王福存的鞭子从来不往骡子身上打,用空中响鞭,指挥牲口的行动,老骡子们听惯了他鞭梢的噼啪声,乖巧地服从他的命令:快、慢、转弯、停止。

王福存不仅在路途中爱护车辆、牲口,在草料的喂养上更是“关怀备至”。喂牲口有个七字诀:“草(养)膘、料(养)力、水(养)精神。”为了把这几匹老骡子喂养得精神饱满,膘肥体壮,王福存每次值班时,都坚持着“把草”(每次撒一把草,等吃完后再撒)、“料细”(每次上得少,次数多)的原则,这样使牲口慢慢地把草吃进去,不会光吃料,剩下草。因“十个草节一颗料”,能让牲口养膘。他还注意槽头卫生,每次搂草时,总要把槽底打扫得干干净净,拌料时要把砂土筛出来。一般的习惯,牲口上半夜里要饮两次水,饮时把水桶端在槽上,一个一个饮。特别是在冬季,大多数人睡在暖烘烘的被窝里不愿起来,王福存却总是一丝不苟地起来喂草、饮水,似乎成了一条铁的纪律,从不违犯。没过几个月,原来瘦弱的老骡子被喂得肥壮起来,毛也发光了,载重量被提高到1500多斤。运输任务月月超额完成,“老爷车”走在全运输队前头,成了“英雄车”。从此,老王的车名改为了“英雄车”。

王福存不仅爱车如命,护牲口如子,还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典型。他还认真做了预算,他们运输队,最远的到道佐铺——105里地,他在路途上顶多只坐十几里,减轻的负担,多运点东西。一个人80斤,假如一个月运15次,就能增加1200斤,积少成多,一年就给公家节省不少运输费。

一年中,许多车已更换了多个部件,而他使用的这辆破旧的大车,只换过一副轮子。一副套绳已经用了一年多,结了11个结,还在使用。他把从路上捡来的蹄铁、碎铁等打成了一把斧头、一把錾子、两个鱼刀。每人每年计划用两根鞭梢,他只用了一根,10个月中才用了14个车键。他说:“因为革命队伍是穷队伍,不是享福,不节省革命就会碰到困难。”

王福存的勤俭节约,得到运输队领导的赞扬,号召全体队员向王福存学习,人人制定生产节约计划(主要是节约和提高运输量)。1943年,杨家岭运输合作社共节约运费值700石小米,中直1200石。王福存的生产节约,带动了杨家岭各机关,也推动了整个中直机关。

1943年初,曾经有3个月因经费困难,没有分红,有些运输员就情绪低落了,暗地里发牢骚:“什么二八分红,公私兼顾,还不是都归公的。”于是,载重量就下降了,王福存看着生气,他对这些人说:“同志,咱们吃穿都靠公家,啥也不愁,公家有困难,暂时不分红,咱们也还得一样积极工作。咱们是参加草命,不是来揽工的。”他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大家敬佩,爱说牢骚话的人,也逐步改变了态度。

王福存虽然才47岁,却多病体弱,有关节炎、胃病、牙痛,经常淌眼泪,但他很少休息,并且积极装车卸车。一年常生病,但他却从没有请过假。一次,终因积劳过度,病倒了。这件事曾经使得杨家岭供给处处长张子良很难过,他说:“王福存病倒,我要负很大责任!可是老实说,我们也常常劝他休养,他固执得很,总是摇摇手说没关系,真拿他没办法呀!”

在这点上说,王福存的确是固执的,有病让他休息,他从不服从命令。但在工作上,上级分配他干什么,他就做什么,从不讨价还价。他的大车虽然破旧,分配哪里都去,即使没有好车道,他也不避艰难,完成任务。在这位英雄的鞭梢下,破车和老骡子也变得很有英雄气概,艰难险阻的任务,都能够漂亮完成,而且工作任务量走在所有大车的前头。所以,王福存的“英雄车”被大家叫得更响亮了。

枣园菜园的同志们,远远地就能辦出王福存的大车,他们一看到大道上一拐一拐的王福存的姿态,鞭梢在空中甩出的响击声,洪亮的吆喝声,那辆摇摇晃晃的旧车和那4匹老而强壮的骡子的远影,就会拍起手来欢呼:“喂,同志们!英雄车又来咧!”

王福存还是一个性子温和善良的人,大车班有一个年轻的同志,工作不认真,常跟班长闹别扭,王福存不断劝他。开始,那位同志常向他发脾气:“你是英雄,我是狗熊,往后再不要管我!”不久,那位同志车套坏了,王福存一句话不说帮他修理好了。这事大大地感动年轻人的心,从此也积极而且温和起来了。由于王福存的帮助,改变了另一位不安心工作的同志,在等级分红中,从乙等上升到了甲等。

王福存一贯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中管局因他推动中直运输节约运动有功,特奖他甲等劳动英雄徽章一枚。在中直和全边区的群英会上,当介绍人把他和他的英雄车的事迹报告出来后,选举人便纷纷在王福存的名字上打个圈。他再次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

王福存虽为一名普通的运输队工作人员,且身有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在许多人为利益而选择好车的时候,他却选择没有人要的破车,为的是“公家困难,节约经费”。在行车中,他用残缺的腿,跟着大车跑,减轻骡马的负重,提高载重量,为的还是为公家节约经费。他用辛勤的汗水,把老骡马“浇灌”得膘肥体壮,让“老爷车”变为“英雄车”,这期间吃的苦,受的累,不言而喻,人人皆知。更可贵的是,他的这些选择,时刻想的是集体公家的利益,从未给个人打算。这种以党和集体利益为重的精神,更加弥足珍贵。“老爷车”的历史早已过去,但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世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