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院【品读党史】第二季为大家推出系列诵读《红色延安的故事》,共悟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延安的故事》第十期
“有创造精神”的实干家(上)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359旅在王震带领下,开进南泥湾进行屯田垦荒,仅3年时间,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毛泽东亲笔为他题词:“有创造精神。”同志们称他是“有创造精神”的实干家。王震,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几度辍学务农。13岁到长沙,先拉人力车,后当铁路工人,开始接触党的组织。1924年后,任粤汉铁路工会长岳段分会工会执行委员、工人纠察队队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他参与组建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和游击队,任特区区委书记,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六师政委。1930年后,任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委、师政委、师党委书记,红八军师政委、代理军长,省军区代理司令员,是湘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1934年8月,王震任红六军团政委,在任弼时领导下,与军团长萧克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率部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任中共湘鄂黔省委委员、代理军区司令员。1935年11月率红六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1941年率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1942年,他又兼任中共延属地委书记。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英雄。王震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在战争年代他是我党我军的开路先锋,他担任过延安军分区和卫戍区司令员,保卫党中央;率领359旅开荒南泥湾,成为全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旗帜。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震赤胆忠心、战功赫赫,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王胡子”。其实,王震虽然面颊上胡须浓密,但他平时是不留胡子的。“胡子”本是我国北方地区百姓对土匪的俗称,他们啸聚山林,烧杀抢掠,人们对他们又恨又怕。而在革命战争时期,王震向来有勇有谋、作战勇敢,总是冲锋在前,有“虎将”之称,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胆战心惊,“王胡子”的称谓其实反映了他疾恶如仇、身经百战的传奇经历。1934年8月,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王震所在的红六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准备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战斗中,王震率第17师在左路战斗。所属第51团团长周仁杰身负重伤,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王震亲自指挥战斗,使大家士气振作起来。然后便骑着马,挥着刀,率先冲出阵地。受到他的鼓舞,大家斗志昂扬,都跟着奋不顾身地杀向敌人。在战斗中,王震受伤流血不止,但他始终坚持战斗,全团战士个个如虎添翼,向敌人发起冲锋。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所在的359旅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冬季,日军欲过汾河,向晋东南进发,妄图清除八路军的势力,控制整个山西。王震奉命前往阻击,当王震率领部队赶到汾河时,日军已经布阵完毕。王震在当地找了一口棺材抬上了前线,在战前动员会上挥着拳头高声说:“我们一定要夺取汾河,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就装在这口棺材里!”他把必胜的战斗信心传递给了每一位战士。于是,王震率先冲锋陷阵,战士们视死如归,冒着炮火,顶着硝烟,前赴后继,个个勇猛顽强,冲锋陷阵。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于冲破日寇的防线,牢牢控制了汾河两岸。在这次激战中,王震头顶受了伤。1946年10月,王震率八路军南下支队,打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堵,胜利地重返延安。由于4个多月的残酷战斗环境,脸上长满了长长的胡子。王震去王家坪见毛泽东,毛泽东紧紧握住王震的双手,深情地望着他那长长的胡子,亲切地说:“王胡子,你辛苦了。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南下北返是党中央派王震率359旅主力于1944年11月从延安出发,挺进华南,到湖南、广东、江西去创建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北返中原,1946年10月重返延安,历时整整两年,跋涉22000余里,经过8个省,艰苦地克服了严寒酷暑和江河山岳自然阻碍,深入敌人心脏,打破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剿,被毛泽东誉为“第二次长征”。正因为毛泽东的交口称赞,加上他雷厉风行、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经历,使“王胡子”的美名就此传颂开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1941年3月,王震率第359旅遵照毛泽东“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分4批浩浩荡荡从绥德警备区开进了南泥湾。359旅的战士虽然多是农民子弟,但是由于长期作战,干农活的机会少,一些南方的战士将南方的耕作方法搬到陕北应用,第一年的农业生产没有完成原定的计划。为了尽快学习种地经验、保障生产,王震亲自拜访、请教延安的劳动英雄,并用换工的方式,派战士帮他们种地,请他们到部队传授耕种技术,又请垦区有经验的老农到部队指导种地。垦区有个12年前搬进来的老农朱玉寰,已经71岁,牙齿都掉了,种庄稼在行。他见部队指战员开荒种地干劲大,但方法不对头,常主动地向战士传授种地技术。王震了解情况后,请他指导部队种地。原来,朱老汉老家在山东阳谷县,家境贫困,12岁随父母逃难到山西太平县给人家当长工。他干活踏实、脑瓜子灵动,很受庄主喜欢。但好景不长,地租地税猛涨,票子不值钱了,财主们争着卖地卖种,他只好于1931年冬逃难到南泥湾。王震表扬朱老汉说:“听说你经常指导部队和农场种庄稼,对我们开展大生产帮助很大。”朱老汉打断王震的话说:“军队生产真厉害,每天早早就上山了。但种庄稼的套路不对头。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二连挑粪到地里,粪堆上不盖土,我就批评他们的连长,不压土,太阳晒,风雨吹,粪劲就没了,不顶事嘛。连长就让我教战士们施肥的办法。党校农场韦场长见我这么热心,几次叫我参加八路军,给农场当生产教官。我倒是心里想参加,就怕年纪大了干不好……朱老汉说者无意,王震可听在了心里。王震思虑片刻,诚恳地说:“在种庄稼上,你就是我们的长官。我委你当农业生产副官,给你写个执照带上,不管你走到359旅哪个单位,你拿出执照来,给他们一看,他们就好好招待你,请你指导种庄稼,请你批评,你看怎样?”朱老汉答应了。王震就叫供给部发给他一身军装,还和副旅长苏进、副政委王恩茂一同签名发给他一张执照,上面有两行毛笔大字:“南泥湾劳动英雄朱老汉,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他为本旅农业生产副官,指导本旅部队农业生产。他到各部巡视之时,望各部队官兵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招待。”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后来又到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30年前从山东逃荒来的马老汉,介绍他参加部队,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在南泥湾军民齐心协力的努力下,1944年,359旅开荒达到了33万亩,人均33亩,真正做到了耕一余二,每位官兵,包括朱老汉,都分到了不少红利钱,他们还给当地政府上交了1万石公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