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延安精神大家学‖讲好延安故事 “伤痕累累”的毛毯

来源:黄陵县委党校(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03-12 10:41 浏览次数: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里孕育出的伟大的延安精神,一直被中国共产党视作精神财富和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黄陵县委党校特推出“延安精神大家学•讲好延安故事”栏目,旨在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伤痕累累”的毛毯

这条毛毯,原本的枣红色早已褪去鲜亮,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大大小小的补丁如同皱纹爬满全身。这条曾三易其主的毛毯,见证了长征等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更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这条毛毯起初的主人是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董振堂。1931年,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来到董振堂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看望慰问官兵,慰问结束要离开时,天上飘起了雪花,董振堂见朱德衣衫单薄,便将自己的毛毯送给他取暖。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这条毛毯一路陪伴着朱德翻雪山、过草地,直到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到达陕北后,朱德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日理万机,在寒冷的屋里常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便将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毛毯送给他御寒。

1937年4月,周恩来把这条毛毯作靠垫,从延安乘卡车赴西安与国民党谈判,途中遭遇了国民党部队的袭击。周恩来在指挥部队还击与转移时,仍不忘叮嘱警卫员一定要把毛毯收好。脱险后,毛毯身上留下了十余处“伤痕”,周恩来见后立即派人去织补店修补。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奔赴前线前,周恩来赶来为朱德送行,并将这条仔细织补好的毛毯送还给他,说这条毛毯又能御寒,又能防身。朱德欣然收下,带着它又开始征战南北。期间因火烧和磨损,毛毯再添新“伤”,但经反复缝补,毛毯始终伴他左右。

朱德这条缀满补丁的毛毯,是他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出台,“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开展,是对老一辈共产党人形成的党的优良生活作风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遏制“四风”反弹,建设清廉政治,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