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品读党史】第二季《红色延安的故事》第十一期 | 拳拳赤子心

来源: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03-20 16:39 浏览次数: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院【品读党史】第二季为大家推出系列诵读《红色延安的故事》,共悟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延安的故事》第十一期

拳拳赤子心

80年前,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儿女遍布五大洲,而南洋的华侨就有800 多万,是华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团结南洋800多万华侨,建立起救亡助战的组织——南侨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回国助战。一批又一批的华侨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解放,离别亲人,放弃海外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同敌人浴血奋战。

1918年10月,白刃生于今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一个小商人家庭,8岁时开始读私塾。1932年冬天,年仅14岁的白刃从厦门乘英国轮船去菲律宾谋生,在马尼拉半工半读,幸运地碰到董冰如先生。在董老师的影响下,白刃参加《救亡月刊》的编辑并推销进步报纸《救国时报》。每期《救国时报》来了,白刃都贪婪地阅读,汲取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

“从外电里,读到日寇得寸进尺,不但占领了东北四省,伪化了冀东,而且在北平城外丰台、廊坊进行军事演习,践踏祖国的土地,摧毁农民的庄稼。译电讯时,我常常感到心潮起伏,义愤填膺,恨不得早日回国,拿起刀枪杀敌人!”1937年,白刃听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转移到延安,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成为抗日救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到延安去,一粒希望的种子在白刃的心中萌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叔父响应宋子文的号召要在海南岛组织一个民生公司,让白刃当粤语翻译,旅费由公司负担。正愁没有回国的旅费,白刃便高兴地答应了。1937年3月初,学期考试完毕,白刃乘船离开马尼拉到达香港又去海口。当时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最远的就是从东南亚出发,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大都是先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然后通过越南进入昆明,再往西安、延安走。白刃在海南岛耽搁了两个月,5月间,经香港乘船到厦门、上海,再转乘火车到了南京。在南京一个月,离开钞票寸步难行,每天都能看到从北方逃来的难民,南京居民也惴惴不安。白刃每天注意看报纸,读着北方的战况,希望能找个机会去陕北。8月,因为听说南京要打仗,白刃和同学离开南京到上海。“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白刃不得不回到厦门,并考上了集美初中三年级。开学不久,一位同学收到了一本《群众》杂志,其中有一篇延安抗大生活的通讯还登着招生简章。白刃读过后,决定初中毕业后,无论如何也要到陕北去。但“福建禁止壮丁出境,我当时19岁,正是被禁之列。形势不容久留,又不好明言,我只告诉父亲要去汉口找老师,对其余的人说要回南洋。”历尽周折,白刃乘船到汕头到香港再到广州,9月下旬,他和同学到广州东山百子路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一张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介绍信,立刻到汉口向西安进发。到西安后,他们到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等候编队,接待人员告诉他们,从西安到延安,没有汽车,要徒步行军,尽量轻装。

从西安到延安,徒步八百里,是白刃未进抗大先上的第一课。编队那天上午,八路军办事处发给每人一套灰色的棉军衣,一顶带护耳的棉帽,一个八路军学兵队的符号,一个青天白日帽徽。他们这队学兵30多人,都是20多岁的青年。大家来自祖国各地,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是心情一样: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准备和日寇血战到底!下午出发,队伍向城外开拔,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救亡歌曲,一个个劲头十足。

西北是大陆性气候,早晚凉爽,午后燥热。出了西安古城,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喘着粗气。队伍开始乱了套,好在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一天,队伍走到耀县,遇上了麻烦,两个国民党哨兵宣布要检查,他们从白刃的行李中翻出一本《去西班牙》,认为是宣传赤化的危险书,就把白刃带到县政府盘问:

“你是共产党吧?”

“我是个爱祖国的华侨青年。”

“你不是共产党,为什么非到延安去?”

“蒋委员长说过,抗战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现在是国共合作,我愿意去延安,你们不应阻拦!”

“不是阻拦,是忠告!延安很苦,连小米饭都吃不饱,你们华侨吃不了那样的苦。”

“我回国抗战,决心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呢?”

“哨兵装出一副笑脸说:钦佩,钦佩!精神可嘉!不过我还是劝你到中央军好,像你这样有志的青年,到中央军,一定大有作为。附近就有中央军,你愿意去,我可以推荐。”

“我也客气地说:谢谢!我已经当了八路军的学兵,不能半路开小差。”

“当时国共摩擦刚开始,国民党还不敢那样放肆。那科长看到我铁了心去延安,只好作罢。”

以后几天都很顺利,从耀县北行,经铜川,过宜君,到黄陵,进洛川,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我走到公路的高处,眺望着沿河东岸的宝塔山、西岸的延安城墙,心里激动万分,盼望一年多的目的地到达了!平生第一次长途行军胜利了!辛苦和汗水化为欢乐,止不住眼里闪着泪花,内心里呼喊着:“延安!我的母亲,远方的游子来到你的身边了!”

白刃一行5人到达延安之后,被分配到抗大第五大队。他们在延安只住了十几天,马上随第五大队行军到了甘肃省庆阳镇,参加修建校舍的劳动。1938年12月,第五大队奉命挺进敌后创办第一分校。他们又跟着行军,冒着严寒,再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直到1939年2月抵达太行山区的长治、潞城一带,才停下脚步开始学习。这5名华侨青年,出于抗日救国的热情,又有了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在半年的行军、劳动中,磨炼得更加坚强,胜利地完成了进入抗大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