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延安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突围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04-10 10:33 浏览次数:

百年征程铸就精神丰碑,红色血脉永续时代华章。从红船启航的初心到井冈山的星火,从长征的壮歌到延安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淬火砺炼中凝结的精神谱系,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坐标。每一种精神都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今天,我们将聚焦“延安精神”的根脉与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信仰的力量。

开篇: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丰碑与新时代力量源泉

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风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11月在陕西考察时所述:“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之塔:在民族危亡中铸就精神坐标

延安城外的杨家岭,毛泽东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在油灯下撰写《论持久战》。这座简陋的窑洞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民族危亡时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构筑起信仰的灯塔。当华北沦陷区难民跋涉千里投奔延安,他们看到的不是传说中的“赤匪巢穴”,而是延河两岸开荒生产的火热场景,是抗大课堂上真理碰撞的思想光芒。

信仰的纯度需要用牺牲来淬炼。359旅将士用鲜血染红南泥湾的稻田,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用生命在战火中谱写《黄河大合唱》,张思德用炭窑崩塌时的最后推力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构成了延安精神最厚重的精神基座。

实践哲学:在黄土地上生长的真理之花

枣园革命旧址的土墙上,仍清晰可见“实事求是”四个斑驳大字。当王明拿着莫斯科的教条夸夸其谈时,毛泽东正蹲在田间和老农讨论施肥技巧。这种脚踏黄土地的务实作风,孕育出《实践论》《矛盾论》的思想精华。整风运动中,那些脱离实际的空谈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代之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清醒认知。

南泥湾的镢头刨开了形式主义的冻土,大生产运动的纺车纺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经纬。当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穿着陕北土布衣裳走进镁光灯下,这种质朴无华的作风本身就是对官僚主义最犀利的批判。今天某些干部调研时的“盆景路线”,恰与这种精神形成刺眼反差。

人民史诗:在窑洞灯火中书写的大同理想

杨家岭礼堂斑驳的条凳上,曾回荡着《白毛女》的悲怆唱腔。这不是简单的文艺演出,而是共产党人用艺术形式重构的阶级叙事。当丁玲笔下的桑干河畔涌起土改浪潮,当赵树理小说中的小二黑打破封建枷锁,文艺真正成为了唤醒民众的精神号角。

马锡五审判方式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李鼎铭的“精兵简政”建议被写入施政纲领,这些细节勾勒出民主政治的生动轮廓。在当今某些地方“门难进、脸难看”的官僚作风映衬下,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景象更显珍贵。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那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论断,至今仍在拷问着每个党员干部的初心。

精神火种:穿越时空的价值光芒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蛇口的建设者们在集装箱里挂起延安大生产的老照片;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干部们带着《梁家河》走遍山乡。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印证着延安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当某些人沉迷于“躺平”“佛系”时,黄文秀们在扶贫路上留下的脚印,正在续写新时代的南泥湾故事。

今日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博弈的硝烟里,芯片断供的危机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骨气。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在侵蚀执政根基,我们更需要从延安整风的历史镜鉴中寻找治病良方。这簇诞生于黄土高坡的精神火种,必将继续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结语:涌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永恒密码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河,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涛声在此交汇。延安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当量子实验室的灯光照亮科技强国的征程,当乡村振兴的脚印丈量共同富裕的初心,当抗疫战场的党旗诠释生命至上的誓言,新时代的奋斗者正以行动诠释:延安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永不停息的精神长河。